壹、活動目的
- 藉此多元心理健康促進工作坊之辦理,提供心理重建工作者一休息站,減低重建區工作者替代性創傷的發生,讓身心放鬆、檢視自我狀態,進而情緒轉化、重新裝備再出發,此外,參與者除了幫助自己外,也能夠將此資源帶回去幫助身邊的朋友。
- 藉參與此工作坊後的分享,選出適合族人的方案,再進入營區或村落社區、學校辦理。
- 為尊重服務社區之需求與期待,活動辦理結合中長期陪伴村民的模式,每月進入當地辦理系列性的活動,陪伴當地居民從活動中獲得支持的力量。
貳、主辦/承辦/協辦單位
一、主辦單位: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
二、承辦單位:八八水災服務聯盟「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三、協辦單位:
(一) 政府部門:高雄縣衛生局
(二) 重建發展協會:台灣八八水災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高雄縣六龜鄉新開部落重建協會
(三) 學校單位:高雄縣六龜鄉六龜國民小學、高雄縣立六龜高級中學
(四) 在地服務之團體:高雄縣六龜鄉及甲仙鄉法鼓山安心站、高雄縣甲仙鄉基督教會心靈關懷站「彩虹的家」
參、服務/參與活動對象
- 弱勢兒童:此次參與活動之甲仙鄉(含小林村)當地兒童,大多有著共同生活背景和共同社群經歷(單親、父母離異、隔代教養、經歷重大失落經驗、災後創傷症候群、高關懷家庭等),多數經歷過八八風災。這些孩子的家庭原本尌處於經濟劣勢,災後大人窮於應變與尋找新的生計出路,讓兒童照顧、包含學齡前幼兒的照顧更被忽略,而災後至今卻無特定教育或社福資源挹注,僅由教會的傳道人和志工自發性的發起「彩虹的家」長期駐點關心兒童和家庭成員,也都沒有接受相關單位協助。因此,本會與進駐當地之「彩虹的家」合作,期望這一群孩子和家庭可以得到支持。
- 青少年:甲仙鄉當地因八八風災後,當地經濟受到重創,當地主要勞動人力都外流,所以,在一個家庭中,父母都需要到都市工作,那小孩尌交由祖父母養育,陪伴孩子的時間嚴重不足。因父母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當地青少年有許多的狀況,包含抽菸、吸毒等。參與本活動的青少年,本身面臨到單親、父母離異、隔代教養、經歷重大失落經驗、災後創傷症候群、高關懷家庭等經驗,也未受到相關單位的重視。在六龜鄉地區參與的對象以六龜國中之國中生為主。
- 婦女:六龜鄉參與活動的婦女主要生活受到風災影響,其經濟來源受到嚴厲的挑戰,必須去面對生活的重大改變、親人的離別以及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
- 老人:高雄縣六龜鄉之六龜村/新開村、甲仙鄉大田村、杉林鄉新小林社區的老人。
- 在地資源連結工作者:高雄縣衛生局工作同仁、六龜鄉與甲仙鄉衛生所同仁、六龜鄉與甲仙法鼓山安心站站長及工作夥伴、新開部落重建協會等社區發展協會之工作幹部。在地的工作夥伴除了重建工作的重擔之外,也面臨到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及面臨生活的重大改變等情況。
肆、辦理活動狀況
一、辦理內容及場次:98 至 99 年度共辦理 60 場次,915 人次參與。99 年度活動為配合當地村民參與活動之期待以及活動時間、場次的限制,將活動形式改成每月一次之系列性活動,持續提供中長期關懷服務。服務期間由 98 年 11 月起至 99 年 10 月,由 98 年度短期密集式的體驗延續至 99 年度中長期的陪伴關懷服務。辦理場次、辦理日期、活動名稱、活動帶領及協同帶領人、辦理地點及參與人次請參考「表一」。
場次 | 日期 | 名稱 | 活動帶領 | 協同帶領 | 地點 | 參與人次 | |
98年度辦理 | M98001 | 11-10 | 鏗鏗鏘鏘玩音樂 | 項朝梅 | 許瓊文 | 高雄縣六歸鄉六龜村老人活動中心 | 39 |
M98002 | 11-10 | 鏗鏗鏘鏘玩音樂 | 項朝梅 | 許瓊文 | 高雄縣甲仙鄉衛生所三樓 | 25 | |
M98003 | 11-18 | 笑與心理健康工作坊 | 高瑞協 | 林壽惠 | 高雄縣六龜鄉新發村活動中心 | 45 | |
M98004 | 11-21 | 笑與心理健康工作坊 | 高瑞協 | 洪美珍 | 高雄縣甲仙鄉大田村老人活動中心 | 36 | |
M98005 | 11-21 | 笑與心理健康工作坊 | 高瑞協 | 洪美珍 | 高雄縣杉林鄉新小林社區(組合屋) | 14 | |
99年度辦理 | M99006 | 04-03 | 網球經絡按摩紓壓工作坊 | 溫桂君 | 許瓊文 | 新開部落重建協會 | 19 |
M99007 | 04-30 | 成長培力團體(1) | 翁瑋鍼 | 歐陽文貞 | 新開部落重建協會 | 22 | |
M99008 | 05-01 | 心靈饗宴-加油系列 | 呂淑貞 | 許瓊文 | 高雄縣六龜鄉六龜國小 | 56 | |
M99009 | 05-21 | 成長培力團體(2) | 歐陽文貞 | 林琬真 | 新開部落重建協會 | 16 | |
M99010 | 05-21 | 網球經絡按摩紓壓工作坊 | 林玉華 | 莊夢如 | 高雄縣杉林鄉新小林社區(組合屋) | 16 | |
M99011 | 05-22 | 心靈饗宴-加油系列 | 李柏森 | 黃皓群
歐昱德 |
高雄縣六龜鄉六龜國小 | 41 | |
M99012 | 05-22 | 網球經絡按摩紓壓工作坊 | 林玉華 | 莊夢如 | 美崙山溫泉山莊 | 8 | |
M99013 | 06-10 | 網球經絡按摩紓壓工作坊 | 林玉華 | 莊夢如 | 高雄縣甲仙鄉和安社區老人活動中心 | 44 | |
M99014 | 06-10 | 網球經絡按摩紓壓工作坊 | 林玉華 | 莊夢如 | 高雄縣甲仙鄉大田社區活動中心 | 38 | |
M99015 | 06-10 | 網球經絡按摩紓壓工作坊 | 林玉華 | 莊夢如 | 高雄縣甲仙鄉和安社區老人活動中心 | 36 | |
M99016 | 06-11 | 網球經絡按摩紓壓工作坊 | 林玉華 | 莊夢如 | 高雄縣杉林鄉新小林社區(組合屋) | 14 | |
M99017 | 06-11 | 成長培力團體(3) | 翁瑋鍼 | 林琬真 | 新開部落重建協會 | 26 | |
M99018 | 06-11 | 網球經絡按摩紓壓工作坊 | 林玉華 | 莊夢如 | 美崙山溫泉山莊 | 31 | |
M99019 | 06-12 | 心靈饗宴-加油系列 | 李柏森 | 楊子鑫蘇秋翰 | 高雄縣六龜中學社會科教室 | 23 | |
M99020 | 07-09 | 網球經絡按摩紓壓工作坊 | 林玉華 | 莊夢如 | 美崙山溫泉山莊 | 5 | |
M99021 | 07-09 | 成長培力團體(4) | 翁瑋鍼 | 薛凱仁 | 新開部落重建協會 | 14 | |
M99022 | 07-10 | 網球經絡按摩紓壓工作坊 | 林玉華 | 莊夢如 | 高雄縣杉林鄉新小林社區(組合屋) | 18 | |
M99023 | 08-13 | 網球經絡按摩紓壓工作坊 | 林玉華 | 林琬真 | 高雄縣杉林鄉新小林社區(組合屋) | 11 | |
M99024 | 08-13 | 成長培力團體(5) | 翁瑋鍼 | 薛凱仁 | 新開部落重建協會 | 13 | |
M99025 | 08-14 | 網球經絡按摩紓壓工作坊 | 林玉華 | 林琬真 | 美崙山溫泉山莊 | 8 | |
M99026 | 09-10 | 網球經絡按摩紓壓工作坊 | 林玉華 | 溫桂君 | 美崙山溫泉山莊 | 6 | |
M99027 | 09-10 | 成長培力團體(6) | 翁瑋鍼 | 薛凱仁 | 新開部落重建協會 | 10 | |
M99028 | 10-08 | 成長培力團體(7) | 翁瑋鍼 | 薛凱仁 | 新開部落重建協會 | 10 | |
M99029-38 | 0803-0904 | 青少年-自我探索與復原(1)-(10) | 張愈華 | 范敏政 | 高雄縣甲仙鄉-基督教會心靈關懷站-彩虹的家 | 71 | |
M99039-60 | 0723-0811 | 學前兒童-復原力的建立(1)-(22) | 張愈華 | 范敏政
周裕翔 |
高雄縣甲仙鄉-基督教會心靈關懷站-彩虹的家 | 200 | |
參與總人次 | 915 |
二、活動內容介紹(包含講師介紹):本次「心靈饗宴」的活動內容共有七大類型,主要是以音樂、運動、遊戲、笑與心理健康、觀賞影片等結合團體的形式,陪伴參與的民眾並從中協助獲得自我的復原力。
鏗鏗鏘鏘玩音樂工作坊:音樂擁有讓人快樂的能量,藉由身體與音符的互動,釋放內在不開心的情緒;藉由小遊戲的互動,舒緩緊繃的生活壓力,讓身體放鬆、心情愉快,重新再出發。六龜鄉與甲仙鄉的村民其參與都相當投入,開始時,簡單四肢律動其動作都頗為靈活,即使無法跟上,也都願意努力嘗試,對於相當熟悉的音樂(如:依比丫丫、望春風),旋律一起便隨著曲調哼唱,依比丫丫讓大家為前面的夥伴按摩,享受一下照顧人也被他人照顧的感覺;的懷舊歌曲「望春風」,以「想到昔當時」作引導,讓大家兩兩一組分享災後近三個月,如何走過來?有哪些支持與感動等?最後邀請成員於大團體中分享。並搭配著一些材料(如:氣球、舊報紙),讓大家能夠在過程中,將不愉悅的情緒投射至氣球上,最後將氣球刺破作一紓解,或配合著音樂進行著舊報紙撕紙釋放的過程,也讓負向情緒得以沉澱。
講師:項朝梅(臺大醫院輔助暨整合醫療中心音樂輔療師),資深心理復健專家
笑與心理健康工作坊:「開身懷」透過身體的伸展、柔軟與放鬆,讓心情自然愉悅;「開心懷」轉化情緒垃圾,使心情開朗,增添更多正向能量;「開靈懷」放下束縛,反璞歸真,使人生更輕鬆和寬廣;「幫助自癒」藉由改善呼吸,喚醒自癒力;「笑笑人生樂逍遙」讓笑的元素進入生活中的每一刻。活動開始時,老師讓大家先想想「笑」是否也可能增進我們的身心健康呢?鼓勵六龜鄉與甲仙鄉的村民參與活動,放開心懷,接著以經驗的引導(如:大家應該都當阿公、阿嬤了,都帶過孫子吧,知道小孩是怎麼打哈欠嗎?),讓村民更能體會肢體伸展的感覺,並分別示範、帶動成員進行上肢伸展、頸椎、肩膀等放鬆動作、配合哈氣、腹式呼吸等等;肢體伸展告一段落後,開放地探詢村民在莫克拉風災發生時,當時的情緒反應,而村民們彼此間不相同的感覺有了零星的迴響;情緒探索分享後,老師示範如何將驚嚇的情緒藉由動作、哈氣抒發並轉化自己不舒服、不愉悅的感覺與情緒。
講師:高瑞協(笑笑功創始人)
網球經絡按摩抒壓工作坊:利用生活中的簡易小道具(硬式網球),透過簡單的按摩動作來達到減輕身體心理的壓力、喚醒身體自我痊癒的能力、增進肢體的平衡與協調、讓自己的情緒更加穩定、使精神集中專注等好處。每個人都會面臨到許多壓力,生活、工作、人際關係、家庭等方面,若不將這些壓力抒展開來,一旦壓力累積便會造成身體不適。在此活動中,藉由網球按摩的方式,從手部、肩頸、臀部等部位,按摩相對應的穴點,達到抒壓的效果。參與成員包含國小兒童、婦女及老年人等,不同年齡層搭配不同的方式來帶領。若是國小兒童的部份,搭配時下流行的音樂,隨著音樂的節拍彼此替對方按摩;婦女的部份是利用團體的模式配合團體動力的運用,每個月觀察參與成員的變化,期許這些參與的民眾能夠擔任未來社區中推動此活動的種子老師;參與對象為老人時,詢問阿公、阿嬤最近身體上有什麼勞累的部份,針對參與者的需求而調整活動的內容。此外,除了自我照顧之外,老師都會讓成員彼此的互動及練習,不僅可以增加成員間的感情,也可練習自我網球經絡按摩的技巧,回家也可替家人服務,讓活動延續到各自的家庭。
講師:林玉華老師(笑笑功工作室執行長)、溫桂君(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副祕書長)
成長培力團體:針對六龜鄉新開部落留在原鄉服務的年輕人跟婦女們 提供情緒與壓力相關分享與衛,生教育宣導活動,透過團體的方式增加支持力量,提升成員自助助人的能力,增強在地之力量。共辦理7 場次。最剛開始成員們都不太清楚團體是在做什麼 但是後來發現,
團體是一個可以放心、放鬆讓自己說話的地方。在 7 次的團體中,有年輕願意在地協助重建的年輕人、有自家溫泉產業沒有生意的婦女以及自願進入當地服務的年輕學子,雖然是一個成員半固定的團體模式,不管是固定的成員還是非固定的成員,都從中獲得有關心理健康的資訊、自我覺察的能力、關心他人的敏感度以及在地社區的凝聚力。
講師/帶領人員:歐陽文貞醫師(行政院衛生署嘉南療養院高年精神科暨臨床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監事)、翁瑋鍼諮商心理師(臺中技術學院兼任輔導老師)、薛凱仁(崇正基金會心理輔導員督導)
心靈饗宴─加油系列:對於小朋友而言,開心是最大能量的來源。我們進入校園,藉由遊戲的方式,帶領大小朋友們一起活動一起開心玩,為身體心理增加能量,快樂成長!本類型的活動共辦理三場次,六龜國小舉辦兩場次及六龜國中舉辦一場次。在高雄縣六龜鄉地區,當地的兒童及青少年週末的娛樂並不像都會地區充足,莫拉克風災過後,能夠去的地方也因交通不良而受阻,因此藉由團體活動進行的模式,邀請當地兒童及青少年獲得不一樣的資源。
講師/帶領人員:呂淑貞理事長(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李柏森教授(義守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 青
少年—自我探索與復原:青少年正處於尷尬期,是人生發展階段重要的轉折時期,甲仙鄉許多青少年成長於高關懷家庭,加上經歷八八風災的巨變,心靈更加備受創傷;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積極動力,對於未來前途充滿疑惑不安。因此本團體設定高關懷家庭國高中生成員,盼望透過復原力成長團體的耕耘,可以撫慰災區青少年受創的心靈,重燃對生命的熱情。在團體歷程設計中,成員們可以有效的自我探索,能積極自我期待、為自我負責 同時希望藉由這一小群青少年。所發揮的團體動力,透過基督教音樂(吉他演唱),注入災變後的甲仙鄉一股清流。
帶領人員:張愈華老師(彩虹的家)、范敏政老師(彩虹的家)、周裕翔(國立台灣大學臨床心理所研究生)
- 學前兒童─復原力的建立:孩童是家園未來的希望,然而許多受創孩童的心靈不易用言語表達,也很少受到正確而有系統性的關注。因此本團體鎖定學齡前孩童,透過復原力成長團體的耕耘可以撫慰該區幼童受創的心靈。同時希望藉由良善品格教育的培養,建立當地災區幼童教育的範本。也讓這群帶著復原力希望的孩子,潛移默化甲仙鄉的社會風氣。
帶領人員:張愈華老師(彩虹的家)、范敏政老師(彩虹的家)、周裕翔(國立台灣大學臨床心理所學生)
工作坊期望是以多元的方式,正向地引導參與民眾體驗提昇自我復原力,促進其轉化負向的情緒與創傷,並藉由團體的方式,讓擁有共同經驗的村民們彼此相互支持,試著面對眼前的困境,凝聚其互助的力量,利用不同的媒介協助當地受創居民從創傷中走出,讓未來在進行重建活動時有一個參考的依據。
伍、辦理成果:
一、弱勢兒童:在甲仙鄉(含小林村)的兒童及青少年,其需求為較不適合以「單場次、零散」的方式辦理,孩童的失落及創傷經驗需要在暑假期間以「密集式小團體的工作模式」協助其走出創傷的經驗。在帶領人選方面也需經過仔細的考量,邀請在地單位的工作者,和兒童較為熟識也瞭解其生長背景,若是邀請外聘講師,兒童也可能因為對此講師的不熟識而產生不信任感等;利用不同的媒材(包含影片、吉他和體驗教育等等)及當地兒童較容易接受的方式協助當地參與者能夠從中獲得復原力的提升。參與成員在活動後,不管在個人品格、實際助人行為以及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都有明顯的進步,會主動和他人打招呼、在協助他人時覺得非常的快樂以及和團體成員有良好的互動。
二、青少年:參與活動結束後,成員在以下幾方面都有明顯的成長,包含
- 自我探索深度方面:雖在團體歷程中藉由許多媒材的運用,如繪圖、影片欣賞、體驗教育活動,充分促進成員們彼此之間互相分享與回饋的氛圍;樂意分享自己深刻的人生故事與觀點,並聆聽他人的回饋與了解自我,以及進一步思索生命與災難的意義和自我關連的詮釋。
- 個人品格成長方面:參與成員在人際互動中更能自我反省,互相欣賞、鼓勵以及傾聽與尊重彼此的意見和想法,而非一味的否決與堅持己見。主動奉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並且願意以身作則,不以災民的身分自居,不埋怨,希冀以自身的力量復興災區與促進當地的復原力。
- 實際助人行為方面:實際助人行為,主要以幫助當地小朋友為主。起初,成員對當地小朋友充滿抗拒及不耐,對他們幼稚又吵鬧的行為感到厭煩,並且遲疑主動和他們建立良好關係。其後,不但能和小朋友玩成一片,耐心地傾聽他們欲表達的話,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品格,最後小朋友甚至願意和他們分享秘密!
三、婦女:參與網球經絡按摩的當地媽媽們都回應能夠利用簡單的物品來達到放鬆的效果比去給別人按摩都來的舒服,藉由每次的課程,覺得自己的身體能在課程中達到放鬆的效果。在互動的過程中,能夠和大家分享近來的狀況,也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每次活動結束後,成員都非常期待下次的見面。到了後期,參與的媽媽們都會主動的邀請新成員加入團體,一起來體驗這項活動;除了從「被動」轉變成「主動」的角色,媽媽們也將此項技巧帶入生活中,協助自己的家人、朋友,一起分享這項簡單的活動。
四、老人:參與活動的成員感謝老師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讓別人決定他們的需要;年長成員肯定參加工作坊一起做肢體舒展活動(「很久手沒有舉那麼高過」)、笑的很開心 「大家一起笑不會不好意思」「本來一年的笑,今天一個早上都笑過了」 、(、…)能夠將內心的話說出來覺得很輕鬆等。
五、在地資源連結工作者:參與成長培力團體的新開部落當地居民及重建協會的工作人員多反應熱烈,且願意表達自我,且團體成員多為熟識,能更放心的講出自己的感受,對於再次參加團體的意願較高。從活動中不僅能夠增進彼此的感情,也認識許多心理衛生的相關知識,參與的成員反應這些知識非常受用,未來能夠去協助其他的人。
陸、活動檢討與建議:
計畫執行磨合期:本計畫原先是以 2003 年 SARS 心理重建復原力的經驗而提出本方案,但是在實際執行後,發現在場地、在地需求以及進行的模式與預期的有所落差。原本同時間集中地點辦理多場次的活動形式規劃,在南部地區無法成行;因地制宜的方式是,由當地民眾決定出
一、地區及場地限制:受災的民眾分散在各個部落,受到場地及區域的限制,因此無法同時間聚集所有受災民眾在同一場地內接受不同的方案。計畫執行後期,我們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族群提供不同的方案,但是在執行過程中,需要有一段時間的磨合期,讓當地民眾選取適合自己的活動。
二、活動內容調整:針對團體的內容進行不能太過急迫,一個主題可以帶多次,並用多種角度去讓成員思考;若使用與當地相關的範例,能讓成員更清楚了解。必須考慮到在地民眾的需求而調整團體的目標、進行模式等。對於團體的承諾,一開始要有讓成員有足夠的動機能繼續團體,且發展出「這是大家的團體」概念,責任分擔在每個成員身上,才能利用大家的力量促使社區一起進步。
三、與在地組織合作之模式:本次計畫中,邀請了當地的重建協會、非營利組織及在地服務單位共同合作辦理。邀請在地組織合作是希望藉由當地組織的力量,協助本會將資源引入,由於在地單位對當地社區的瞭解及認識,較能覺察出當地有需求的對象(包含非典型接受協助的弱勢兒童及青少年),期許未來當地組織能夠長期為當地支持及提供服務,達到資源在地化。在互動的過程中,需要彼此互相磨和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找到最適當相互合作的模式。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