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6個月的星光培訓,計畫緊扣計畫的中心理念,即是以培訓專業原住民表演人才為主軸,將災區學童引領回文化的源頭,接受深度的部落生活文化薰陶。
一、計畫實施效益、特色及影響
7/14
教導小朋友從吟唱排灣族的古謠開始
7/20
講解舞台概念讓學童瞭解一般的西方鏡框舞台與環境舞台之間的特色與之間差異,讓他們知道在不同的舞台詮釋下 即便是近乎相同的戲劇在不同類型的舞台上,會有不一樣的呈現方式。在情感與肢體開發上則是利用言語帶領,透過團體互相觀察挖掘更多情感與肢體的表現。
7/21
劇本排練:從單純唸台詞到讓台詞充滿情緒,從走位到加上表演動作,透過練習與觀摩,更了解以後若有新劇本到自己手上的時候,應該要如何讓自己在短暫的時間裡,更熟悉劇本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演出。
認識服裝:有老人服、祭師服、勇士服、新娘服、新郎服等等,排灣族會依身分、場合不一樣,而有不同的裝扮,傳統服飾上各種裝飾,如羽毛、琉璃珠、百步蛇等,都隱含著其地位象徵。
8/3
經由老人們的述說,將排灣族傳說及筏灣部落歷史與發展繼續傳承至新的一帶排灣族人身上,並於歌唱時講解各歌曲的涵意跟演唱動機,讓學童更了解自己的家鄉與文化,以能於表演時更精準、精緻的將排灣精神表現給大眾。
8/4
實地走訪排灣古部落及傳說故事發生的遺址,並於其地點排練,感受當地環境的氛圍。
8/18
至錄音室參觀,瞭解製作音樂專輯的過程,從收音、混音到剪輯。
9/5
學習排灣族頭頂米篩,並練習多人一同走位時,該如何優雅、有技巧的從彼此之間穿插而過。
二、社會人士之反應或評價
屏東縣縣長曹啟鴻、泰武國中校長韓繼成及多位文化界要人皆表示,屏東各原住民之古謠與傳統,無論是表演活動或是文化,皆該朝本計畫的理念前進,交給新一代的排灣族人不應該只有歌舞,而是要全方位的從部落歷史、生活裡開始生根,讓原住民的傳統得以繼續流傳,且用更細膩、精緻的方式呈現。
三、綜合檢討或改進建議
本活動鎖定之參與對象為泰武國小學生,應就近讓學童練習,但為了讓練習更有臨場表演之情境,必須奔波接送學童從泰武國小、潮州至涼山部落,因為交通時間增加,使得練習時間加長,較易疲勞。下次若有遠距的接送時,應多利用當地居民或孩童親人的資源,以節省時間與人力的耗用。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