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按下REC開始 ~ 一場原住民的自我拍攝想像
壹、計畫源起及預期目標
1. 計畫源起
影像能在此做什麼?當一個災難來臨前,人們可以透過影像記憶、回顧。蘇珊.宋塔說:「沒有一張照片,比起與自我有關的家人和回憶,更值得被收藏。」,教庶民拍影像這件事情,推廣影像家庭紀錄的拍攝,在這個當下,成為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從九二一到八八水災,台灣近年歷經幾個重大災難的當下,吳乙峰的全景工作團隊進入部落災區,帶領著一組影像紀錄工作者前進災區,透過長達七八年的拍攝,完成系列的921地震紀錄片。這個當下我們有無可能把立即、正在發生的資訊,透過小人物、小故事、短篇幅的放映,達到效果。
女性主義史學家Spivak提出:「從屬階級能為自我發言嗎?」(Can the Subaltern speak?);以目前有限的經費預算和緊迫的時間,教導庶民用影像紀錄,成為最迫切也是最必要性需做的第一件事。
自2008年開始,主辦女性影展的台灣女性影像學會,提出用影像改變世界的近中長程計劃;在今年七月至十月舉辦【教妳/你拍紀錄片:用影像改變世界 婦女團體暨社工人員影像教育培訓研習營】,在此過程透過為期三個月的課程,訓練出近二十位的一般學員,並在短時間內攝製了六部影片。
而八八風災過後,各地的影像工作者開始進入災區,希望留下現場最真實的時刻,也持續紀錄災區後續的重建概況。但掌握攝影機的,其實多為外來的紀錄者;因此,我們希望能讓災民自己說出自己的話,藉由紀錄片課程的培訓,讓他們說自己的故事,說自己的經驗,穿越攝影機的障礙,直接來到鏡頭後方,自己決定按下record的瞬間,完成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庶民影像紀錄。
2. 預期目標
基於上述對攝影媒介與弱勢族群的關注,本單位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結合婦女議題與婦女團體、社工人員、培訓教育的資源和婦女團體,更實際地以影像作互動的基準,更進一步的設想,在一個災難產生之後,身為一個文化人可以為在地的庶民們,透過影像做些什麼?從文化概念的整合,與其他跨領域的結合和開發,拿起攝影機,成為全民的運動。透過文化營的機制,也期待挖掘不同藝文、類別的文化與藝術場域的影像再現之可能性。
本計畫案乃針對八八水災之後,以「影像」作為媒介的跨領域/跨媒介整合,也以「影像」作為媒介的拍攝、推廣、放映,透過影像建置起對災難過後的省思、對環境保護與文化的尊重,以及從影像的觀點出發後,所創造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和經濟效應等面向。
透過這為期十二週的培訓營訓練教育,一百二十小時的課程訓練,以屏東忠誠營區作為影像培訓端點的設立,希冀更進一步地將攝影機有機會交給位於南部鄉村的八八水災受難民眾,希冀攝影機的培訓,得以讓他們紀錄自己的家園,紀錄女性重新培育和重建家園的生命歷程故事。本次所招收的學員,感於資源的難以取得與下放問題,考量城鄉差距的觀點,因此本計劃所培植的影像工作者,乃優先針對為弱勢族群發聲的社工家扶體系人員的參與、本身為八八水災受災戶的民眾,和本身為客家或原住民語系族群的朋友們,為優先考量招收之成員。
至於這個第一類影像培訓的前導型計畫,在課程上的安排,希冀先透過沒有人數招收限制的放映、座談,和紀錄片基礎課程的課程講座,教導常民使用攝影機。透過這次前導型的計畫,甄選出優秀的企劃文案,這些由庶民生活經驗所匯集出的拍攝計畫,將更能貼近普羅大眾的觀點,也希冀往後能拍攝出優質、貼近、具可看性的影音作品,透過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們的紀錄,呈現在地觀點與落地深根計畫的第一步指標計畫。
我們期待的不是精緻的紀錄影像,也不一定是多完整的影片;我們希望激盪出來的,是擁有他們自己觀點,屬於他們風格的庶民影片;縱使粗糙,卻是充滿生命力的,更期盼在這個拿起攝影機拍自己的過程中,他們能對自我生命有更深層的探討,過往那些沒有被發現的、沒有說出來的悲傷與快樂,能在自己的影像中緩緩道來;過程的意義勝於一部完美的影片,這是我們衷心的期盼。
貳、計畫內容
1. 課程時程
此培訓課程為期三個月;五月份為紀錄片概念介紹,藉由不同面向的影片放映,讓他們理解何謂紀錄片,也讓他們對於往後拍攝影像的成形有所想像。五月底會進行拍攝企劃的篩選,將會選出15~20人做分組拍攝。六月份一面進行基礎攝影技術教授,一面開始拍攝;七月份剪接技術教授,也一邊進行影片結構剪接。五月份課程,以邀請不同的紀錄片導演做分享為主,六、七兩個月份,會有兩位導師貼身指導,在整個拍攝和剪接過程裡,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直接和導師討論。
2. 課程主題
生命教育與影像力量
生命教育、生死議題、個人記憶與影像再現、創傷與影像記憶、紀錄與社工互動、生態社會學與影像關係。
靜態平面影像與平台的架設
照相機拍照的技巧、照片傳輸、部落格平台的架設和運用。
紀錄片攝製的基礎概念
紀錄片田野調查、企劃書撰寫、拍攝倫理、訪談技巧、紀錄片賞析與對話。
攝影技術的訓練
攝影機的操作和認識、紀錄片的燈光和收音、外拍作業。
剪接後製的訓練
剪輯語言、非線性剪接、非線性特效的運用、非線性聲音。和音效的使用。
3. 課程執行
本培訓營在課程規劃上,主要以理論及實務課程為主要課程執行方向。理論課程中邀請原住民導演Mayaw biho,以原住民身分現身說法《一場原住民的自我拍攝想像》;王慰慈老師《老百姓講自己的故事系列影片》;郭明珠《勞動轟拍的實驗分享》;游婷敬《紀錄片拍攝的六種模式》;黃淑梅《災難影像紀錄的可能性》等…多位紀錄片導演及專業講師們,分享寶貴拍攝經驗,多重面向紀錄片觀摩分析,短期內建立學員影像思考概念,引導學員如何將生命經驗轉換成影像故事敘述能力。
實務課程部分,面對從未拿起攝影機的庶民們,預期在短時間內拍攝一部紀錄短片,所安排的攝影、剪接、外拍、毛帶討論等實作課程。特地考量本次培訓學員的生活背景和經濟情況。因此,除了五月份的紀錄片導讀課程為固定時間上課以外,六月份的拍攝以及七月份的剪接課程,都是由兩位駐點導師隨時待命,把握學員可以拍攝和上課的時間,採一對一上課方式,陪學員進行外拍指導,以及室內課的毛帶討論和剪接課程;隨時掌握學員學習狀態和學習進度,以獲得最高的學習成效。
另外,對於學員最後所拍攝完成的作品,將開辦對外的公開成果發表會;今年的8月8日,在八八水災屆滿一年之際,我們將在台北華山藝文中心舉辦影像成果展,除了影片放映,也將邀請相關師資進行講評,讓學員得以和座談人及觀眾進行對話、討論。
除了在北部的成果展現,對於學員來講更重要的是將影片帶回自己的原生部落放映,讓自己說出的聲音在部落被聽見,也和自己的族人藉由影像的方式,交流彼此的心情點滴,以及共同討論出對於未來家園的想像。因此我們除了在培訓駐點地屏東忠誠營區舉辦影片放映以外,也將和拍攝的學員們一起帶著影片回到部落放映,讓這些影片回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
參、計畫執行情形
1. 招生訊息
在2009年8月8日,一場風災帶走了摯愛的家園和親友;
在2010年8月8日,此時此刻,能夠為他們和自己做些什麼?
88風災過後,各地的影像工作者開始進入災區,希望留下現場最真實的時刻,也持續紀錄災區後續的重建概況。但掌握攝影機的,其實多為外來的紀錄者;因此,我們希望能讓災民自己說出自己的話,藉由紀錄片課程的培訓,讓他們說自己的故事,說自己的經驗,穿越攝影機的障礙,直接來到鏡頭後方,自己決定按下record的瞬間,完成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庶民影像紀錄。
預計規劃之重點課程
- 理論課程
紀錄片歷史與美學、民族誌影像學、個人記憶與影像再現、生命教育與創傷書寫、紀錄與社工互動課程、生態社會學與影像的關係。
- 實務課程
紀錄片田野調查、企劃書撰寫、拍攝倫理、紀錄片訪談技巧、拍攝技巧、燈光、收音、剪接、紀錄片分享與推廣等
招生日期
從99年5月開始,前4週開放大家參加,第5週開始甄選拍攝企劃案,經審核討論過後,由符合培訓主題方向的學員繼續參與接下來的拍攝剪接課程。
招生對象
1. 此培訓活動招生對象以八八水災受災居民為主,有部分居民經歷去年八八水災的災難,另一部分居民因為水災過後,山上的居住環境較不安全,因此移置在忠誠營區;居民山上的家大多沒有毀壞,因此週末多會回山上看看。
2. 除了以忠誠營區的居民為主,另外,也希望留在山上的居民可以下來一起參與;以及屏東當地參與八八水災重建的社工人員,也是我們招募對象之一。
招生人數
預計招生15至20人(含個人與團體代表)。
上課時間
2010年5月12日 ~ 2010年8月7日 (每週10小時)
上課地點
1. 屏東潮州紅十字會忠誠營區 (屏東縣潮州鎮光春里光春路292號)
2. 忠誠營區為災後重建的中程安置中心,災民暫且在此居住,做為以後永久屋蓋好前的過渡;目前約有居民一百多戶,將近五百人,多是來義、泰武兩鄉的排灣族原住民。
3. 目前進駐的社福團體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和介惠社會福利基金會,偶爾會有一些學校社團或是其他公益團體來此做服務。
報名與甄選
一、費用:此培訓課程乃全程免費。
二、方式:
1. 現場報名:請至屏東紅十字會忠誠營區辦公室填寫基本資料。
忠誠營區辦公室:92053屏東縣潮州鎮光春里光春路292號
請洽 08-789-0750;辛小姐0936617755;洪小姐0930367030
2. 網路報名:請將個人資料(姓名、電話、地址) mail至peiyihsin@gmail.com;chocchichi@hotmail.com,
請註明要報名【88風災 庶民影像培訓營】
如有個人影音文字作品可附上,可優先錄取(免參與甄選拍攝企劃案)
成果展演
對於學員最後所拍攝完成的作品,將開辦對外的公開成果發表會;今年的8月8日,在八八水災屆滿一年之際,我們將在台北華山藝文中心舉辦影像成果展,除了影片放映,也將邀請相關師資進行講評,讓學員得以和座談人及觀眾進行對話、討論。
除了在北部的成果展現,對於學員來講更重要的是將影片帶回自己的原生部落放映,讓自己說出的聲音在部落被聽見,也和自己的族人藉由影像的方式,交流彼此的心情點滴,以及共同討論出對於未來家園的想像。因此我們除了在培訓駐點地屏東忠誠營區舉辦影片放映以外,也將和拍攝的學員們一起帶著影片回到部落放映,讓這些影片回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
注意事項
1. 收到報名資料後將以電話回覆告知,若遲未收到回覆,麻煩來電洽詢。
2. 有關本招生事項如有異動乃以活動網站之最新公佈為主。
3. 學員所拍攝之影片著作權仍屬作者個人所有,但影片之圖文將無條件授權主辦單位得擁有使用之權利,屆時將不另外計酬。
聯絡方式
1. 手機:辛小姐0936617755;洪小姐0930367030
2. 辦公室電話:屏東忠誠營區辦公室 08-789-0750
3. 女性影像學會官方網站:http://www.wmw.com.tw/
八八水災庶民影像培訓營 部落格:http://flim88.pixnet.net/blog
4. Email:peiyihsin@gmail.com;chocchichi@hotmail.com
宣傳通路
一、 以公文形式,發送課程DM、海報至忠誠營區以行前會方式,作為宣導鼓勵一般社會大眾前往參加報名。
二、 網路媒體
1. 八八庶民影像培訓部落格:http://flim88.pixnet.net/blog,曝光相關的課程訊息、及新聞消息。
2. E-DM:轉送給本會會員朋友,朋友會再轉寄朋友,一傳十、十傳百。
三、 拜訪宣傳
1. 在忠誠營區內以家戶拜訪方式,向居民宣傳活動內容,一方面增加認識居民和互動的機會,一方面達到宣傳效果。
2. 將海報、課程資料等寄至屏東縣內執行八八重建工作的社福團體,如各鄉鎮生活重建中心、家庭暨婦女中心、地方社區發展協會等等。
3. 親自拜訪屏東縣內執行八八重建工作的社福團體,如各鄉鎮生活重建中心、家庭暨婦女中心、地方社區發展協會等等。
2. 宣傳文宣
3. 招生結果與學員名單
本培訓營招生至2010年6月中截止,共計15人報名。
4. 師資陣容
講師 | 導師 | ||
講師 | 簡介 | 導師 | 簡介 |
馬
躍 比 吼 |
漢名彭世生的馬躍.比吼從小就在母親所屬的花蓮阿美族春日部落大,因此對原住民的文化有著很深的同。花蓮高中畢業後,馬躍第一次離開部落到台北,目睹了許多漢人社會對原住民的不公與欺壓,遂決心要以原住民的觀點為弱勢的族人發聲。近年來馬躍開始將觸角伸向賽夏族、布農族、達悟族和外省族群,希望影像能發揮力量,讓社會大眾能多關心生存在社會邊緣的弱勢族群。 | 郭
明 珠 |
出生於台北社子島,1990年大學畢業後就在基層工會工作,投身社會運動20年,從2005年開如接觸紀錄片,嘗試以勞動文化的影像與文字紀錄作為運動實踐以及社會對話的練習。
作品年表: 2006「台北非常女」紀錄片製作 2006「三代不同堂」紀錄片導演 2007紀錄片「環亞飯店工會罷工紀錄片」 2010紀錄片「天線寶寶之停車暫借問」 2010紀錄片「熄燈之後」導演 |
王
慰 慈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電視創作碩士。現職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專任副教授。曾獲台北電影獎評審特別獎、金帶獎報導紀實類一等獎、優等劇情片金穗獎等。 | 游
婷 敬 |
目前進修於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班。現職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 |
黃
淑 梅 |
畢業於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廣播電視科,1990年進入全景映像工作室。從事影像工作已超過十年以上。目前為獨立紀錄片工作者。1999年921地震後投入災區重建記錄工作,先後完成《在中寮相遇》與《寶島曼波》二部921地震重建紀錄片。 | 平
烈 浩 |
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曾服務於台灣立報,2007年起參與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中之「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專門負責拍攝樂生相關議題,並著手建置「樂生影像資料庫」。 |
紀
岳 君 |
1979年台北內湖出生
2005第九屆烏山頭影展策展 2006黑潮鯨豚解說營學員 2006鐵馬影展黑潮花蓮場協力群 2006寶藏巖公社 2007斷境音像工作室 2007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網站 2008公民行動影音工作坊協力籌劃 2008都市原住民影像協力小組 2008 Swing River 漂流河岸都市原住民影展、文件展、音樂會協力籌劃 2008 「紀生在三街」台北市紀錄片職業工會紀錄片教學助教 |
賴
建 宏 |
台南藝術大學 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
劇情片 ◎【SILENCE OF LIFE】 導演 ◎【目不轉睛】 攝影 剪輯 ◎【LAST COFFE】 攝助 剪輯 ◎【聚離】 導演 紀錄片 ◎【就業這條路】 企畫 製片 剪輯 ◎【老小孩】 導演 攝影 剪輯 ◎【信徒的容顏】 攝影 ◎【永不放棄】 攝影 ◎【秤頭】 導演 ◎【大路關 四孤搶粄】 導演 |
註:平烈浩和賴建宏為本培訓營兩位導師,負責全程指導學員影片之製作完成。 |
5. 培訓課程表
講師 | 課程概要 | 課程內容 | ||
月 | 日 | |||
五 | 12 | Mayaw biho | 從按下REC開始 ~
一場原住民的自我拍攝想像 |
n 放映影片
|
14 | 王慰慈 | 粗糙卻狂野的生命影像 ~
《老百姓講自己的故事》系列 |
n 放映影片
《老百姓講自己的故事》系列 n 開拍準備
|
|
18 | 紀岳君 | 實作課程(一)
簡單拍輕鬆剪 |
n 簡單拍
拿起相機,隨手拍下或錄製一段影像,那就是屬於你的生活化影像;製造一部影片的原點,就從這裡開始,動手拿起自己的器材,按下關鍵的快門鍵,透過課程學習,如何從生活取材,什麼時候按下快門鍵,怎樣表達觀點,展開自己的拍攝之路。 n 輕鬆剪 別以為剪接軟體距離你很遙遠,別擔心一個小短片的剪接需要花很多時間,讓我們告訴你,只要滑鼠和鍵盤的相互配合,再加入幾個簡單的剪接概念,自己獨力完成一部小短片,就在眼前。 |
|
21 | 平烈浩 | 實作課程(二)
攝影機基礎操作 |
n 影片製作流程介紹
一部影片的完成分成許多階段,前期的田野調查,企劃撰寫,開始進入拍攝現場,攝影機的操作,和被攝者的互動,後期剪接技術的學習,影片的結構編排等等;簡單介紹影片製作流程,讓大家對於如何開始自己的紀錄有入門的概念。 n 攝影機操作、攝影語言 介紹攝影機的設定與操作,腳架的使用,不同攝影方式代表不同的攝影語言,不同的鏡頭運動也代表著不同的意義,透過簡單幾個運鏡方式的表現,讓你更容易掌握影像表達。 n 分組練習與討論 教授攝影技巧後,開始分組拍攝與訪談操作,再到課堂上播放各組影像,討論拍攝技巧和想法,分享自己的故事。 |
|
25 | 賴建宏 | 小林村的常民影像培訓經驗 | n 小林經驗分享
分享拍攝過程中,和小林學員的相處經驗,學員們拿起攝影機的過程,以及拍攝過程中學員的改變。 n 相片寫真
n 主題式相片實拍 n 故事連連看 |
|
28 | 黃淑梅 | 災難影像紀錄的可能性~
以《在中寮相遇》、《寶島曼波》拍攝過程為例 |
n 放映影片
《在中寮相遇》 n 災難影像紀錄的可能性 在災難重建過程中,影像作為一種溝通與運動工具的可能性。 n 災難影像紀錄的意義 n 災難影像紀錄的思考 作者位置與觀點態度 n 紀錄現場的挑戰與困境 如何在人性、政策與環境等面向,處於瞬息萬變的重建現場中抽絲剝繭,找到拍攝的主題,並接近主題的核心。 |
|
六 | 1 | 平烈浩 | 企畫寫作一 | 本課堂的設定即是讓參與學員可以明確自已的拍攝主題,在確定拍攝主題軸心後,簡單的利用文字撰寫讓學員描述所想要拍攝的故事概念,使其拍攝的內容在影像化的過程中,能夠依其文字的想法,來進行影像拍攝時的參考,再者經由拍攝行程表的規畫,來提醒學員們影片預計完成的期限。 |
3 | 賴建宏 | 企畫寫作二 | 本課堂討論學員們所初擬的企畫內容進行調整(資料收集的結果)、和學員們討論影像的可拍/行性與否(包含受訪人物、問題、預設所需畫面的拍攝、是否用口白、字幕來創作…等),在過程中讓學員們的拍攝焦點能更加集中,再者由本課堂的分組討論過中,讓學員們能互相的了解彼此的拍攝概念,對他組的企畫書能夠提出意見,互相進行討論與分享。 | |
8 | 平烈浩 | 企畫寫作三 | 本課堂將確定學員們拍攝企畫書的完成。 | |
9 | 王慰慈 | 企畫書討論 | 討論學員們撰寫完成的企畫書,並提供影片往後拍攝方向的建議。 | |
11 | 賴建宏 | 拍攝一 | n 攝影機基礎操作
n 鏡頭構圖 n 課堂作業…十張靜照的拍攝(含解說) |
|
14 | 平烈浩 | 拍攝二 | n 攝影機的基礎操作—拍攝前/後的處理(田野調查)
n 解說前次課堂作業 n 課堂作業…一分鐘不剪接(不進電腦直接看帶) |
|
15 | 郭明珠 | 勞動轟拍的實驗分享 | n 放映影片
《車牛ㄟ一工》《妹妹》《尪》 n 學員作品討論 n 拍攝者和被攝者關係分享 |
|
17 |
賴建宏 |
拍攝三 | n 鏡頭語言(大全、全、中、特、仰/俯角、動態)
n 解說前次課堂作業 n 課堂作業…鏡頭語言的操作 |
|
18 | 平烈浩 | 拍攝四 | n 訪談要點
n 解說前次課堂作業 n 課堂作業:拍攝自已/他人 n 二個題目 1自我介紹、2題目自選 |
|
21 |
賴建宏 |
剪輯一 | n 剪接概念—何謂蒙太奇
n 認識會聲會影 n 課堂作業—影像數位化(過帶) |
|
22 | 游婷敬 | 紀錄片的六種模式 | ■ 說明紀錄片拍攝的六種模式
■ 影片賞析 |
|
23 | 平烈浩 | 拍攝五 | n 毛帶分享
n 解說前次課堂作業 n 課堂作業…鏡頭語言的操作 |
|
24 | 賴建宏 | 剪輯二 | n 剪接概念—場記表
n 會聲會影操作 n 便利貼使用 n 課堂作業—便利貼操作 |
|
28 | 平烈浩 | 拍攝六 | n 毛帶分享
n 解說前次課堂作業 |
|
29 | 賴建宏 | 剪輯三 | n 剪接概念—配樂、旁白及字幕使用方式
n 解說前堂課堂作業 n 課堂作業—收集相關的配樂、寫錄自已的口白/字幕 n 一分鐘小片花 |
|
七 | 1 | 平烈浩 | 拍攝七 | n 毛帶分享
n 解說前次課堂作業 |
2 | 賴建宏 | 剪輯四 | n 剪接概念—段落組合
n 解說前堂課堂作業 |
|
5 | 王慰慈 | 進階剪接概念 | ■ 用影片分析剪接技巧
■ 細部剪接技巧 |
|
6 | 賴建宏 | 拍攝八 | n 毛帶分享
n 解說前次課堂作業 |
|
7 | 平烈浩 | 剪輯五 | n 剪接毛片
n 解說前堂課堂作業 |
|
8 | 賴建宏 | 剪輯六 | n 剪接毛片
n 所攝影片依企畫書內容剪接 |
|
9 | 平烈浩 | 剪輯六 | n 剪接毛片
n 所攝影片依企畫書內容剪接 |
|
12 | 平烈浩 | 拍攝九 | n 補拍畫面 | |
13 | 賴建宏 | 剪輯七 | n 剪接毛片
n 所攝影片依企畫書內容剪接 |
|
14 | 賴建宏 | 剪輯八 | n 初剪完成 | |
15 | 平烈浩 | 剪輯八 | n 初剪完成 | |
16 | 王慰慈 | 影片討論(一) | n 與學員共同討論初剪影片 | |
19 | 賴建宏 | 剪輯九 | n 初剪討論 | |
20 | 平烈浩 | 剪輯九 | n 初剪討論 | |
21 | 平烈浩 | 剪輯十 | n 初剪一修 | |
22 | 賴建宏 | 剪輯十 | n 初剪一修 | |
26 | 游婷敬 | 影片討論(二) | n 與學員共同討論初剪影片 | |
27 | 平烈浩 | 剪輯十一 | n 初剪二修 | |
28 | 賴建宏 | 剪輯十一 | n 初剪二修 | |
29 | 王慰慈 | 影片討論(三) | n 與學員共同討論最後定案影片 | |
30 | 王慰慈 | 影片討論(四) | n 與學員共同討論最後定案影片 | |
八 | 3 | 平烈浩
賴建宏 |
隘寮營區放映 | n 成果展現 |
5 | 平烈浩
賴建宏 |
忠誠營區放映 | n 成果展現 | |
7 | 平烈浩
賴建宏 |
華山藝文特區放映 | n 成果展現 | |
15 | 平烈浩
賴建宏 |
大後部落放映 | n 成果展現 |
6. 上課活動照片
肆、目標達成情形
1. 學員製作成果
本培訓營實際參與的學員共15位,最後完成共9部的影片,分別由自身出發去看屬於自己的風災經驗與脈絡。
2. 成果發表會宣傳文宣
成果發表會—網宣EDM及成果發表會海報
成果發表會DM
【正面】
3. 成果發表會照片
本培訓營之成果發表會於2010年8月7號舉行,配合八八水災聯盟共同於台北華山藝文中心舉辦聯合展演。當日所放映之影片共為九部,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的影片以祖靈、家、土地為主題,下半場的影片以希望、未來的路為主題。上下半場結束時都各有觀眾與導演的座談,學會乃邀請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王慰慈與紀錄片導演─郭明珠擔任座談人,與學員進行對話,也開放給一般觀眾免費入場,並且也邀請現場觀眾給學員作回饋與討論。此放映會約有一百多人出席。
以下為活動照片:
成果發表會現場 |
|
學員代表授頒結業證書 |
座談人、導師與學員一同座談 |
學員向觀眾介紹影片、發表感言 |
|
映後學員、老師、觀眾分別閱讀背板以及與背板拍照 |
|
女性影像學會官方網址 http://www.wmw.com.tw/
八八水災庶民影像培訓營部落格 http://flim88.pixnet.net/blog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