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六龜區於八八風災期間,農田遭土石流掩埋以及道路橋梁中斷,致使農業人口占80%的六龜區於農業生計重建的路途上困難重重。災後,六龜農民為尋生計出路,自主成立有機產銷班;然而,農民要將慣行栽作轉作有機農法至少需要三至五年的時間,這段期間從栽種技術、農產品的通路乃至提供未來願景等,皆需外界大眾的支持與關懷。因此,立基於「大我文創工作隊」與「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深入中南部災區拍攝災後記錄片過程中與在地居民所建立的人際網路和情感系統,期待藉由社區劇場與影像紀錄的相互結合,陪伴六龜農民重建農業生計。
◎辦理單位: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我們希望透過文創行動的媒合與實作達到下列目標:
-
延續災後影像紀錄,以六龜農民為長期陪伴與紀錄的對象,結合社區劇場,引發農民於戲劇工作坊分享農作物栽種的生產故事,以及述說其對六龜的集體記憶,共同形構重建遠景與想像。
-
計畫期間,編寫自社區劇場與影像紀錄過程中產生的農戶故事,並上傳至『我不只是一個人』與『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部落格。期待透過持續露出重建相關的訊息與故事,能讓社會各界更加認識到農業重建的各方面向。
-
引介與農業重建的各式外部資源至六龜。
基於以上目標,本計畫架構,如下所示:
整體計畫進度
社區劇場──農業重建戲劇工作坊
本次以六龜農民為參與者的戲劇工作坊,共計12十二堂課。除了原先預定的六龜產銷41班班員外,更拜訪興龍里的社區發展協會,邀請平時擔任興龍里社區志工的媽媽們一同加入。興龍里的志工媽媽在風災過後便在社區發展協會的帶領下學習製作六龜手工皂,期待透過製作手工皂的過程凝聚社區力量。同時於風災過後開發不同的生計來源,部份社區媽媽平日兼任農業的勞作,像是水果套袋、分裝或自己種植蔬果。
農業重建戲劇工作坊課程的執行期程從今年三月至八月,為時半年,平均每個月一到兩次的工作坊課程。課程的主題與重心圍繞在六龜農民因勞動而生的生產故事分享,講述六龜歷史、人文、地理的集體記憶,回憶風災時每個人的遭遇與面對農田流失的感受等…。
受到邀請前來參加本計畫戲劇工作坊的學員,一部份的人因為居住環境近在比鄰的關係原本就相互認識,部份學員則是可能見過,但不知道彼此的姓名和生活的樣貌。然而,透過戲劇工作坊一連串互動性高和著重聆聽與分享的課程,慢慢地從劇場遊戲開始認識彼此的姓名、住在哪裡,以及主要栽種的作物和平時維生的工作等等,到最後以繪製社區地圖為觸媒,激發許多精彩故事的分享。在這樣的歷程裡,學員深深發覺原來彼此擁有許多共同的經驗,卻又同時存在著未理解的面向。每個階段學員都會產生新的體驗。像是經過劇場遊戲的肢體互動後,學員分享他們的感覺: 「好玩、老人變小孩、回到童年」、「很興奮,晚上都睡不著」、「白天一直在工作,晚上來這裡雖然也是在動,可是感覺很不一樣,比較放鬆。大家一起動一動,對身體很好」、「回家會很好睡」、「很好玩」、「更接近,比較不會陌生」、「大家會互相協調」、「拉近距離」、「很舒服」、「肚子會餓,晚上回去要喝牛奶不然會睡不著」等等。
而進入社區地圖的繪製時,學員原本不好意思表達的狀態,也漸漸地透過學員之間彼此的鼓勵和支持,共同討論並合力將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具象化。過程中,學員加深了對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同時也再次用自己的話語與記憶重新認識六龜。學員形成了協力共事的合作關係,同時也運用多元的藝術表達媒介激發自己的思考。就像許多學員提到:「大家一起畫地圖,大家一起拼湊出六龜的樣子」、「有些地方都不知道,開個眼界,重新認識」、「大家一起畫才畫得出來」等感覺。、「創意的思考模式」、「很多事情用不同的角度來看會有不同的感覺」、「拓展思考領域,不會老人癡呆,把自己的心情放開,以後要講故事的時候就可以勇敢面對大家講故事,先拉近彼此的距離,放下身段,就不會很害羞」、「增進一些思考,可以進步」。
歷經六個月的課程,學員藉由故事分享、肢體互動和團體動力的連結,改變了對自己原有的認識,拉近彼此的距離。同時在這樣的基礎上重新看待六龜-這個自己居住與安身立命多年的地方。更從中聆聽每個人在風災時的經歷,以及風災過後如何努力地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最後一堂課的分享中,許多學員紛紛表示:「感覺很不錯,變年輕,大家一起互動、學習」、「上課前對大家只有粗淺的認識,現在覺得知道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課程呈現出每個人的故事和六龜的風土民情」、「聽到很多在地的、個人的故事,開展人生另一個視野」、「有時間可以回顧自己的過去和走過的路。才會想到自己一直在衝,一直在往前走,現在會想想是不是要休息一下」、「很高興藉這個機會認識大家,希望可以彼此留電話」等意見。與六龜農民一起進行的戲劇工作坊,創造了讓學員重新認識彼此的空間和凝聚共識的關係,也挖掘了許多來自農民日常生活的生命故事,促成自我的成長。
農戶拜訪
本計畫於農業重建戲劇工作坊的課程執行,經歷了幾個過程。首先採用劇場遊戲、社區動力遊戲,以及劇場的雕像練習。接下來則是透過繪製社區地圖,讓參與的農友共同討論自身居住地的人文歷史發展,以及隱含其中的個人生命故事。鼓勵每位參與者說出農田勞動的生產經驗,和對於重建的想像和願景。除此之外,課堂外的農戶拜訪,讓我們親身踏上農友的田園,更聆聽到許多農友比手畫腳地講述著栽種的技術、惱人的病蟲害、防治的方法、產銷的價格、認證的過程等等…。種種的片刻卻體現與拼湊出農民日常生活的圖像。也因此,我們蒐集與聽取了許多來自農民口述的小故事。蒐集到的故事可分為農戶拜訪的田野調查以及工作坊文字紀錄整理兩種書寫方式,農民講述的故事大致可區分為五種類型
一、個人生命經驗。
二、農田的栽種過程。
三、六龜的人文地理環境(地景和水資源)。
四、歷史發展與產業變遷(伐木業)。
五、風災當時的經歷。
影像紀錄
為延伸災後持續的影像記錄工作,本計畫奠基在大我文創工作隊於風災後,深入台灣中南部拍攝過程中與居民建立的情感網絡,選定六龜農民為長期陪伴並記錄之對象。期待透過長期的陪伴與紀錄,深挖六龜農民集體或個別之經驗歷程,並與他們共同發展產業/生計重建之未來想像。六龜農民於災後試圖發展新農業(有機或無毒農業),不論最終成效如何,他們對於人與土地關係的再思索,以及推展過程的種種經歷,都值得加以記錄保存,作為其他災區或農村的參考。本計畫並期待用影像來扮演災區與非災區之間的橋樑。
本計畫拍攝的類別有:
一、農業重建戲劇工作坊課程
二、農戶拜訪的隨行紀錄採訪
三、特定議題的訪問
四、六龜文史地貌
其中採訪對象包含:六龜重建關懷協會理事長楊平安先生、六龜產銷第41班班長王坤煌先生、以及六龜吉園圃班班長宋建華先生、六龜育幼院院長等…六人。
網路文章報導
本計畫的相關圖文紀錄露出以應劇中心及大我文創兩單位的新媒體平台為主。新媒體平台包括電子報、部落格以及臉書(Facebook)。其中電子報與部落格較偏重文字的描述,為了擴大網友的點閱率,每篇文章露出時皆在兩個單位的臉書發布;臉書的露出則較偏重圖片故事,大多以相簿的形式分享。共計19篇圖文紀錄,包含「戲劇工作坊」、「家戶拜訪或田間勞動」及「延伸報導」三大類。其中應劇中心電子報露出4次、部落格4次、臉書6次;大我文創痞客邦部落格露出8次、無名部落格8次、中時部落格8次、臉書19次,總計網路圖文報導露出共57次,產出的網路文章報導請參閱附件。總流覽人數約171,800人次,各平台瀏覽人次整理如下表:
單位 |
平台名稱 |
篇/次數 |
瀏覽人次(約) |
應劇中心 |
智邦電子報 |
4 |
4,800 |
應劇中心部落格(雅虎奇摩) |
4 |
3,000 |
|
應劇中心臉書 |
6 |
20,000 |
|
大我文創 |
我不只是一個人(痞客邦) |
8 |
30,000 |
大我文創(無名小站) |
8 |
6,000 |
|
大我文創公益部落格(中時) |
8 |
8,000 |
|
大我文創臉書 |
19 |
100,000 |
|
總 計 |
57 |
171,800 |
網路文章報導著重記錄農友於六龜災前、災後的生命樣貌,希望透過六龜農友重建歷程的點點滴滴,牽動每位讀者的感性思維,更願意將讓外部的資源或購買行動投入災區,給予農友最直接的鼓勵與重建的信心。
我們看到網路上農友或網友的留言回饋:「感謝大我,及應用劇場這幾個月的上課。身為六龜人,卻對六龜的過去懵懵懂懂,經劇場負責人 淑雅在課堂上引導在地的耆老,回溯六龜的過往雲煙,才知道樟腦、木材,早期曾為六龜帶來經濟繁榮。」(張碧雲)、「上劇場的課,都要做一些肢體語言,讓人猜猜看,在做什麼?因而笑場連連,是一個很好的紓壓方式。」(張碧雲)、「有你們為六龜報導真好~」(林善治)、「這是我阿公阿嬤的老濃宥欣有機農場喔!」(謝佑生)、「希望大家都平安!今天六龜地區依舊是停止上班上課的!」(Jolly Chu)、「粉甘姊~你好像有忙不完的工作,身體也要注意喔! 六龜最有特色的手工坊,就非你莫屬了,加油。。。。」(宋建華)……等,農友和農友間、農友和網友間、農友和計畫執行單位、網友和執行單位,互動往來,相互鼓勵,彼此加油打氣。
網路文章報導不但打破了地理空間所帶來的隔閡,拉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讓六龜農友重建奮起的故事,活化在人們的心中。
農友張碧雲不時在本專案的網路平台上熱烈回應著參與劇場課程的心得感想
農友新媒體的使用
農業重建戲劇工作坊以及個別農友田野訪談、生產故事的相關圖文露出,帶動新一波農友的網路使用趨勢。已使用網路的農友,藉由這些報導的披露,得以擴大與其它農友、網友的互動,這也進一步促進原本未使用網路農友的好奇和學習動機,試著透過網路(部落格/臉書)紀錄和書寫日常的農事勞動來分享經驗、結交朋友,並直接銷售自己生產出來的農作物或加工品。
農友潘鳳英(照片右一)電腦雖不上手,但孫子謝佑生為其建置「宥欣有機農場」的部落格,拉近農村與網友的距離
影像紀錄產生的內外連結
本計畫的影像紀錄分為兩類:一為平面的影像紀錄,二為動態的影像紀錄。
平面的影像紀錄除了作為網路報導外,另外也成為課程中的一部分。劇場課程的正式開始前,我們往往將上一堂的影像紀錄做成投影片,透過投影片與農友回憶並整理上一堂課的口述重點,反覆確立六龜農友共同的生命記憶。
動態影像紀錄的剪輯為本計畫最後完成的一部分,影片中藉由農友的劇場文化行動,展現農友不畏風災、堅定不拔的生命樣態,做為自身與災區及非災區的「連結」。
影片中的農友,從影片觀看、審視自己,對內重新自我認識與肯定,鼓舞重建士氣,展現新生力量,對外樹立良好典範,產生正向價值。而計畫執行團隊在網路平台所做的影像播映(或相關實體放映),將六龜農友的奮起故事直接傳達給每位受眾,連結災區內、外;對於可能提供相關產業重建資源的單位或個人,積極發送記錄片光碟,希望這些單位或個人能帶進新的資源,促成新一波的產業重建工作。
影像不再只是影像,而是促成災區內部連結、外部資源串聯的媒介。
協助農業重建的外部資源引進
本專案執行期間,大我文創工作隊會同六龜農友,拜會幾個台北的NGO組織及網購平台,例如紅十字會、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富邦文教基金會……等,洽商未來六龜推行農產直銷的可能行,各拜會單位皆認同六龜農民農業重建之理念,允諾一旦六龜啟動農產直銷計畫,將盡力予以協助。協助的方向有:六龜產銷執行單位的輔導或補助、六龜農產銷售的網路平台提供及協助農產品銷售或能直接購買,並商議企業契約耕作的長期合作可行性。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