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21大地震」發生後,跨界文教基金會曾於差事劇團合作,於東勢石岡地區協助劉氏客家傳統伙房的重建。並在此一基礎上,和石岡重建區的媽媽展開民眾戲劇培力工作坊,更進而成立「石岡媽媽劇團」。2009年一場「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的山林、土地,並對人與自然的關係,帶來空前的災厄。在經歷短期性物資奧援的補助,及慈善性的安慰支持之後,此時此刻,我們更重視的是,災後物質重建中的人們,其受創心靈重建如何可能的問題?
一、計畫實施效益、特色及影響
因此,面對「八八水災」,在社區與學校從事民眾參與以及教育劇場,已有十年歷史的跨界文教基金會,再次邀請差事劇團一同進入災區,除了帶著石岡的寶貴經驗回到災區外,歷年經營社區劇場的經驗也告訴我們,扮演社區核心單位的家戶中,每一兒童承載的更是整個社區將來的希望。如此,受災後的幼小心靈處境,也會是災後心靈重建的要項。讓孩子藉戲劇進行自我探索,產生內在能量以重建受創後的心靈,與對成人心靈自主重建,於我們的計畫同等重要。進言之,唯有於災區並行成人與兒童的心靈重建工作,才能更加完善「從孩子到家庭,從家庭到社區」的整體心靈重建過程。
此次「我的藝療教室」工作坊就是依據此種理念而誕生的計畫,並由專業的兒童藝術教育工作者引導。 課程的重點在於強調孩童的主體性,首先讓孩童們學會表現自我、傾聽他人,進而了解同理心及溝通的重要性。在形塑孩童人格自主發展的同時,引導孩子用更寬廣與更溫柔的心去面對他人與自己。五次的工作坊,先是透過身體和節奏的練習,導引學童專注於自己和他人的互動,建立信任。接下來則以荖濃溪這條位居學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理節點為介面,引發學童們針對荖濃溪週邊的自然生態環境與連帶的人文地景開始討論風災前後的變動。荖濃國小的學童對於以參與者為主體的工作坊經過了短暫的適應期後,慢慢透過簡單的身體雕像和圖畫,述說著有關於風災的記憶。最後,形成了《水仙不見了》的故事,作為工作坊階段性的成果展現。「水仙」一角正是貫穿《金碧村的故事》一劇中的核心角色。
《金碧村的故事》以雅俗共享,帶點荒誕的寓言方式述說生活在一個飽受水、旱災的村莊中的人們。除了深刻描述農村生活的景象外,更意圖架構出在「工業化」、「現代化」與「農業轉型」的抽象概念中,人們往往單向地恣意用取自然資源,忽略自身與水及土地應是共生共存的永續關係。荖濃國小身處八八水災重災區,風災過後,社會各界分別投諸了物質與心靈的重建資源。然而,此次「我的藝療教室」與《金碧村的故事》這樣工作坊與演出並進,同時有意將兩者在意義上相互串連的方法,即是期待能以工作坊展開學童的自主文化重建,以劇場的表現拉近現實與想像的距離。除了開啟民眾參與的空間外,更是以劇場的能動性牽引觀眾重新看見重建的可能性與方向性。
二、參與/觀賞者、傳播媒體及相關人士之反應或評價
1. 本工作坊參與對象原訂為荖濃國小中年級學童,但實際執行後,包括其他年齡層的小朋友也對課程感興趣,進而參與。荖濃國小的學童與都市的學童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學校對於他們的意義。學校對都市的學童來說,較偏向於單純受教育的場所,在放學後或假日時,與學校便鮮有互動;相較之下,荖濃國小在該校學童生活中所佔的分量,則是大得多,除了地理因素外(荖濃村相較於都市,娛樂活動相對少),學童的家庭狀況也是主因之一,由於農村人口外移,荖濃的學童多有隔代或僅雙親之一教養的情形,因此,學校便成為學童生活中的重心。
2. 進行工作坊當中,荖濃國小的林校長及于主任給予我們諸多協助,包括請了兩位老師全程參與工作坊,協助集合學童、維持上課秩序。教員們以親身行動支持工作坊不遺餘力,並對於透過戲劇形式的課程及遊戲進行教學這一點給予高度肯定。
3. 本計劃於2010年1—2月間先行展開 「民眾教育劇場工作坊」 初期體驗営部份報告如下:服務區域:高雄六亀荖濃國小 服務對象:學校老師及中年級學生 服務人數:共四十三人
![]() |
![]() |
![]() |
![]() |
《水仙不見了》荖濃國小學童演出:
1. 相較於西方人,東方人在性格上較為內斂,不論是在成年人的工作職場上,亦或是學童的課堂上,不擅於發表自己的意見的人佔了大多數。 遑論要讓從未擁有戲劇表演經驗的學童,站上舞台面對台下的一兩百位觀眾了。 但本次工作坊透過遊戲、課程,帶領學童們探索自身,引導內斂羞怯的學童,讓他們勇於發表自身的看法;教導外向活潑的學童,讓他們在表現自我的同時,學會傾聽他人的聲音。
2. 觀眾中有許多是參與演出學童們的家長,他們的出席,更是深深的肯定了參與此次工作坊學童及老師們的努力。
3.服務區域:高雄六亀荖濃國小 服務對象:師生及社區人士 服務人數:約一百人
《金碧村的故事》演出:
1. 此次《金碧村的故事》演出,觀賞者多為荖濃、羌園當地居民。 自計劃開始,劇本經過多次修正,力求貼近觀賞者的角度,並考慮到觀眾大多沒有身為劇場觀眾的經驗,在呈現上選擇以寫實性較為濃厚的表現方式。 此外,由於本次演出的主軸為「水」,考量到避免觸及災民心中的傷痛,將原劇名《水來了》更改為《金碧村的故事》。 演出的結果也如預期般順利,在許多精心安排的橋段上(例如與觀眾互動),觀眾也不吝給予熱烈回應。
2. 除了荖濃、羌園當地居民外,此次演出的觀眾中,也包含了一些南部的劇場工作者,如自由劇場。 此外,也吸引了公共電視南部新聞中心的記者前來進行採訪。
3. 服務區域:高雄六亀荖濃國小 服務對象:師生及社區人士 服務人數:約一百人。
![]() |
![]() |
![]() |
![]() |
三、綜合檢討或改進建議
「我的藝療教室」工作坊:
1. 此次工作坊參與對象原計畫為荖濃國小中年級學童,但實際執行後,參與的年齡層橫跨幼稚園到國小六年級,課程雖仍能順利進行,但會影響到後續的分組及最後的表演呈現。(高年級的學童常不願意與低年級的學童分在同一組)
2. 課程進行的時間與休息時間的安排上,在最初幾次課程未盡完美。 因考慮學童無法適應連續長時間的課程,課程間需安排休息時間,但也不宜太過頻繁或太長,否則會導致學童失去對課程的專注力。(例如學童至校外購買飲食,在回來進行課程時心情會較為鬆散,需重新花時間抓回) 此項在工作坊後半段已獲改善。
3. 學童出席狀況不穩定,影響分組,尤其後兩次課程缺席的常常是小組長,導致分組排練鬆散。 也因此在演出當日,學童們早上必須先上課,才能進行下午的演出。
《金碧村的故事》演出:
1. 演出的場地與平時排練的劇場差異很大。 雖然此次演出,演員及舞台工作人員仍在不足的時間中克服了場地問題,但若往後有類似表演時,若有充足經費能安排場勘,相信演出的品質會更加提升。
2. 演出中與觀眾互動的橋段,雖樂見觀眾熱烈的反應,但卻不免因此造成場面上的混亂。 觀眾的反應雖無法預測、排演,但若有互動這類的橋段,仍能在規劃上做得更完善。
活動名稱 | 地點 | 日期 | 觀眾人數 |
《水仙不見了》荖濃國小學童演出暨《金碧村的故事》演出 | 高雄縣荖濃國小 | 2010.5.15(六) | 約100人 |
《金碧村的故事》演出 | 屏東縣羌園國小 | 2010.5.16(日) | 約100人 |
《金碧村的故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荖濃、羌園演出紀行
撰文.攝影/差事劇團 鍾翔宇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成語。水是人類賴以維生的珍寶,但在某些情況下它也可能變成吞噬生命的猛獸─不論是天災,亦或是人禍。
「戲劇」對差事劇團而言,是共同生命經驗的表達、是庶民大眾的、而非僅是菁英的消遣娛樂。
「民眾戲劇」強調過程的學習,透過劇場的互動,達成教育、溝通和共同成長的目的。在表演美學上,「民眾戲劇」是一種從現實出發,融合在地的歷史與生活經驗,在現代劇場中探索表演美學的戲劇形式。 並運用一系列劇場遊戲、肢體訓練與集體即興創作,在社區、學校和弱勢團體間,開展教育性的戲劇工作坊,進而發展庶民的表演文化。
而此次差事劇團《金碧村的故事》演出,旨在反思現代社會中,人類與水緊密卻又脆弱的關係。
99年5月13日星期四晚上,團員們在差事小劇場進行最後的彩排。兩個月以來,從最初的劇本討論、每次的排練,到後來道具、佈景的製作,不論是演員、導演、編劇或工作人員們,都投入了許多的心力。而今晚,正是這些努力受到檢驗的一刻,所有的一切都與正式表演時相同,走位、台詞、融入角色的情境,演員與導演們都力求做到最完美的地步。
彩排結束後,團員劉敏的先生還貼心地為我們準備了宵夜,大家在談笑間用過宵夜後,便一起將道具、服裝等器材清點打包後,就各自回家休息了,要養足精神才能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星期五一早,團員們陸續抵達差事,開始將昨晚整理好的行李一一搬上貨車。經過連日的密集排練,大家都略顯疲態,但仍掩不住演出在即的雀躍。早上約十點左 右一行人從差事出發,除了在中壢附近因高速公路事故及施工塞了點車之外,一切順利的在中午抵達了台中,接了團長鍾喬上車,經過簡單的午餐及短暫休息後,繼續向南部出發。一路上大家邊走邊玩,在時間充裕之下,便在玉井附近享受料好實在的芒果冰,消解了南部熾熱暑氣。。下午六點左右,在穿越路況崎嶇、一邊像是隨時會滑落的山壁、另一邊則是萬丈深淵的山路後,我們總算是抵達了高雄縣的荖濃國小。
遙想數月之前,此次工作坊和演出的計畫初始之際,鍾喬團長曾與南部災區的幾所學校商談,得到了數位校長的正面回應。 其中高雄荖濃國小的林校長及屏東羌園國小的蔡校長反應最為積極,他們對此計畫的重視,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他們身為教育家的熱忱及對學童的愛。 因此,最後便選定了這兩所學校作為我們這次演出的舞台。
荖濃國小的林校長及于主任已久候我們多時,經一番寒暄後,大家決定先到不遠的寶來吃晚餐,飯後再回來進行走位的練習。荖濃國小的舞台雖不算是個陌生的場地,但大家也僅只於看過而已,還是沒有實地排演的經驗。看演員在高起的木頭台子上走位時,心中總是擔心他們會不會一個不小心踩空,就跌了下來;舞台深度 的不足、後台布幕及佈景的設置等等,都將會是隔天演出時需要克服的地方……
隔天起床時,宗仁阿伯已經在舞台上工作了,他默默的拿著釘槍、架起鐵絲、掛上布幕,不一會兒的功夫,原本只有著幾顆樹的場景,倒還真不會輸給劇場裡正規的舞台。同一時間導演秀珣也帶著演員們開始進行技排,由於荖濃的演出前還安排了一段之前參與工作坊的小朋友們演出,少君跟子玲兩位老師便先行離開去帶小朋友們進行練習。
日正當中,早上的練習告一段落,舞台與佈景也大功告成。林校長為我們準備了一頓素菜的午餐,有別於一般對素食的印象,沒有油的怪味,只有蔬菜原始的清甜,著實讓我們在這烈日當空的正午時分,仍津津有味的享用了一頓美饌。
經過短暫休息後,約一點半左右開始了下午表演前最後的彩排,此時已經有小朋友陸陸續續的來到了學校,坐在台下仔細端詳著這群都市來的傢伙,想搞清楚他們到底在做些什麼。經 過早上的練習,下午少君與子玲加入彩排後,基本上是一切順利地走完了整個流程。不過在演出前的熱身時倒是發生了一點小插曲-活潑的小朋友把演出要用道具喇叭(叭噗)給玩壞了,當下真的是手忙腳亂,臨時要買也買不到,幸虧有熱心的老師幫我們跟當地居民借了一個,但我們還真是好好地領教了小蘿蔔頭們熱情洋溢的「活力」了呢!
活動由主持人鍾喬團長與林校長的致詞拉開了序幕,緊接著是荖濃國小同學的演出,分別飾演三個不同精靈部落(水精靈部落、烏龜部落及松鼠部落)的小朋友們為了幫助守護溪水的「水仙」而努力,而「水仙」也將是貫穿《金碧村的故事》重要的一環。
《金碧村的故事》敘述一個飽經水災、旱災摧殘的村莊,村中的農民阿輝正苦惱於因乾旱而收成欠佳的黃金果,女友秀美的母親阿桃嬸又總是嘲笑自己做事不用腦袋,是條「憨牛」。 此時,年幼時的好友建宏從都市回鄉,帶著大老闆林董說要將金碧村產業轉型,讓大家不必再靠天吃飯,辛苦種田,並邀阿輝及秀美加入「水噹噹超 含水肥料」的製造。但金碧村的乾旱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建宏等人製造肥料的水竟是從古井裡挖出來的,此舉觸怒了掌管金碧村之水的水仙,引來了大水,將 「水噹噹」的計畫狠狠地吞沒,也讓金碧村的人們瞭解到「水」的真正意涵。
在荖濃國小的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迴響,不論是劇中發送水噹噹的橋段,或是結束後的互動,都讓我們感受到觀眾們的熱情。無奈隔天在屏東羌園還有另一場表演, 我們只得先放下依依不捨的心情,趕緊拆台整理,前往明天演出的地點。但熱情的林校長堅持一定要請我們吃頓晚餐,雖然考慮到時間,但畢竟吃飯皇帝大,我們還是恭敬不如從命地跟著林校長到了他朋友-二哥的店,下午演出消耗的體力,可得好好補充一下。
晚上約十點左右抵達羌園時,迎接我們的是羌園國小的蔡校長及其夫人。校長先帶我們到晚上借宿的圖書館放行李,並細心地為我們講解學校內的設施-包括眾團員 們最關心的一點,洗澡,在大太陽底下工作了一整天,沖個澡不只能洗乾淨身上的污垢,更能好好放鬆一下疲憊的身軀,好面對接下來的演出。
5/17一早起來後,除了少君跟子玲不必去帶小朋友排練之外,基本上是跟前一天差不多的流程,秀珣也認為不需要走完整的彩排,分段練習即可。而且今天除了觀眾之外,自由劇場的郭老師也請了他的兩位學生來到羌園協助我們,公視南部新聞中心的記者朋友也到場進行採訪。
有趣的是,接近中午時,聽到學校外傳來廣播的聲音,仔細一聽,原來不知道是村長還是里長在透過廣播幫我們宣傳下午的表演活動,請當地居民來參加,在都市待久的我,先是對這種聯絡方式感到新奇,但這樣的方式或許真能拉近現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逐漸疏離的關係也說不定。
下午三點多左右,人潮陸陸續續湧進羌園國小,除了當地的觀眾之外,我們也見到了幾位差事的老朋友-憶玲及立群,原來他們剛好這個週末在南部也有活動,就順到過來看看我們的表演,他們的出現頓時讓場面整個熱鬧起來。
下午的演出,雖然少了荖濃國小那樣的小朋友表演開場,但羌園國小學童跟當地觀眾的熱情依舊不減,不管是劇中或劇後的互動、迴響都相當熱烈。順道一提,我們的樂師小V老師在表演後馬上就有了粉絲,演出後還跑來希望他來一段自彈自唱呢!
活動結束後,大家拆台、卸妝、簡單梳洗後,天色也漸漸的昏暗下來,與蔡校長道別後,一行人分別上車,有的人趁機會順便回一趟南部家鄉;有的人隔天還有工作得趕回四百公里外的台北。黑夜的簾幕漸漸拉上,這次差事劇團《金碧村的故事》伴著南台灣沉入海平面的夕陽,向大家低頭謝幕。
差事劇團從事「民眾戲劇」多年,也擁有許多在非正規表演場地演出的經驗,這次在兩所國小演出上的技術問題,透過我們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都能一一解決。 而當地居民與學童的熱烈迴響(尤其是演出中安排與觀眾互動的橋段),與一般劇場中的觀眾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點,對於致力把戲劇扎根在基層、與庶民互動的差事劇團來說,無疑又是打了一劑強心針!
最新回應